白天晴转多云,北转南风二级。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很多都是通过地方监测站以副养主的形式来维持国控点位运行。下一步,重点是要建立一套可行的、有效的水环境质量监测质控体系,确保监测数据质量,同时稳步推进国控断面监测事权上收工作。
截至10月25日,全国1436个城市站已交接完成1410个,完成率98%,仅26个尚未完成,全国城市站运维交接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截至10月24日,全国1436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以下简称城市站)已交接完成1324个。三是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是减轻基层压力和负担的有效举措。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后,就从体制上实现了国家考核、国家监测,能够有效避免监测数据受到行政干扰,保证环保责任考核的客观公正性。事权上收后,国控站点的运行经费由中央全额保障,运行维护由总站直接组织实施,且监测数据与地方共享,这将大大减轻地方的监测经费负担,也让监测人员从左右为难、吃力不讨好的境地中解脱出来。
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建设并运行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地方政府建设并运行地方环境质量监测网,基本实现了各级政府环境监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一致。记者: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事权上收,意味着地方环境监测工作由更多的第三方来担当。相关部门环保职责不明确,被动应付、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部门间缺乏协调配合,信息难以共享,执法合力不足。
执法硬起来让牙齿更锋利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表示,一部好的法律不能成为纸老虎,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截至今年10月,福建已设立生态环境资源审判庭71个,专门合议庭10个。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力度,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依法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有的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滞后,一些企业信息公开不规范,只说好不说坏。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马新岚表示,做好生态环境审判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生态美就是百姓富的题中应有之义。福建法院也不断创新发展,在2008年升级成立生态环境资源审判庭。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环境保护部出台了按日处罚、查封扣押等32件配套性文件,公安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了《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细化落实法律有关制度规定。比如流域、区域环境管理体制,在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虽然提出要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但具体条文中非常原则,没有具体的长效体制安排。但检查组同时发现,当前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有待健全,一些地方存在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等现象。早在1982年,被称为山海画廊的福建省就设立了覆盖全省三级法院的林业审判庭。
新修订的环保法,被称为长了牙齿的法律。报告显示,2015年至今年6月,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环境资源类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共计16.7万件,审结14.8万件。现行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都亟待修订,还有土壤污染防治法,流域水污染防治法仍然空白,国家排污许可条例也未出台。马馼委员认为,政府不能光喊口号,更要下决心治理问题。
抓紧出台环境保护税法,按期提请审议修改水污染防治法,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定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各地试点经验,尽快制定排污许可条例、环境监测条例、生态补偿条例。
检查组也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些法律制度需进一步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还需衔接完善。乌鲁木齐、西安、石家庄等城市也遭遇从轻度到重度的雾霾锁城。
各级人民法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和15个高级人民法院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但不少委员提出,配套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2015年到今年8月,各级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9693件约1.4万人,提起公诉约2.9万件4.5万人,立案查处环境保护领域涉嫌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1939人。比如环境信息公开不够及时全面在此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大气科学研究提出更重大的需求。我国科技发展对大气科学研究有着重大的国家需求,今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科学研究的需求将越来越高。
然而,目前我国对平流层上层至热层的临近空间的大气状况了解甚少,并缺乏30多千米以上的平流层高空风和温度的观测资料,对平流层、中间层大气环流和波动情况的认识远远满足不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需求,因此,平流层和中间层的风、温度及有关要素的观测资料的获取和整编是当前国家所急需的;并且,气象和资源卫星发射都要经过地球大气的平流层和中间层,因此进一步深入认识这两层大气环流和波动的变化特征、数值模式无论对于今后气候研究还是对于和平利用空间都是非常重要的。4. 气溶胶与季风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机理气候与环境相互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挑战性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
气溶胶浓度剧增不仅影响大气能见度和人民身体健康,而且还通过影响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和作为云雾的凝结核而影响季风。因此,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的预报、预警和调控对大气环境变化的成因、机理,以及预报模型和调控的研究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也是今后5~10年国家科技发展对大气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
一方面,季风通过气流的辐散、辐合来影响气溶胶在大气中的分布;另一方面,大气中气溶胶又影响季风降水。这要求我国大气科学研究不仅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特征、成因、趋势和影响,而且要研究东亚和我国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成因和机理,并预估今后我国和全球气候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环境、生态、水资源、农业和人民健康的影响,以便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因此,深入认识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的发生特征、规律、成因,以及提出更好的预测理论、模型和方法仍是国家今后5~10年对大气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5. 人工影响天气机理和方法出于防灾的需要,大气科学对人为影响局部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变化做了不少研究,当前可以局部影响局地小尺度天气系统。然而,当前气溶胶与季风相互作用的过程还很不清楚,特别是气溶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季风的减弱既是一个很不确定的问题,又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因此,大气中气溶胶与季风相互作用,特别是气溶胶云辐射季风相互作用是我国大气科学今后5~10年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3. 大气环境变化成因、机理、预报和调控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幅增加,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大气环境没有根本好转,局部地区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我国大气科学发展应依据今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大气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以及我国大气科学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来制定我国今后5~10年大气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
2. 全球和东亚气候变化趋势及预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灾害有加剧的趋势。近年来,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实验和作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人工增雨作业蓬勃发展。
因此,如何科学地应对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变化,争取在国际气候变化大会上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是未来5~10年国家对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需求。这些天气气候灾害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重大人员伤亡,我国每年因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可占到我国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1%以上,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天气气候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然而,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率和一些机理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些都是今后5~10年急需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今后5~10年,国家为减轻这些灾害造成的损失,急需提高灾害性天气气候的预报预测准确率。总之,未来5~10是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大气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1. 我国天气气候灾害的发生机理与预测理论、模型及方法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受季风年际、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我国夏季旱涝、酷暑等气候灾害和台风、暴雨等天气灾害频繁发生,在冬季时常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并且春季沙尘暴时常发生。
6. 中层大气动力学及遥感探测国家安全及和平利用空间不断对大气科学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工业发展,我国工业排放的气溶胶不断增多,特别是汽车拥有量急速上升及城镇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施工扬尘不断加剧等造成了大气中气溶胶特别是PM2.5粒子浓度剧增,并引起雾霾天气频繁出现。
未来5~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大气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此时期对大气科学研究发展可能有如下需求。在我国,不仅南方酸雨频繁发生,而且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大气中PM2.5等微细颗粒含量不断上升,从而致使这些地区出现雾霾天气的天数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交通和人民身体健康;突发性环境灾害事件也时有发生
然而,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率和一些机理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些都是今后5~10年急需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在我国,不仅南方酸雨频繁发生,而且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大气中PM2.5等微细颗粒含量不断上升,从而致使这些地区出现雾霾天气的天数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交通和人民身体健康;突发性环境灾害事件也时有发生。
评论留言